站在紫荆关的古长城
站在紫荆关的古长城
文/陈亚春
站在紫荆关的古长城,山风吹落了我脸上的尘埃,温柔地梳理着我的认知。师友的解读,让我再次走进了历史的厚重。
紫荆关,是中国长城上重要的一座关隘,也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位于河北易县的紫荆岭上。东汉时曾名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曾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内三关”。
倒马关我没去过,但居庸关我是比较熟悉的。所谓熟悉,也只限于亲见。这一次紫荆关之行,带给了我别样的收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深度游,什么叫文化旅。对师友深度解读的感激藏于内心,不想多述。于此,只想记录此行走进我内心的情怀。
其实,不过是一座又一座很普通的山,山上不过是多了些似规则又不规则的石头,但因为有了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浸润,分量便不可称量了。
我不知道,哪一方土,记下了紫荆关战国时的痕迹;我不知道,哪一块石,存下了汉代夯筑的足迹;我不知道,哪一块砖,留下了明代石灰碎石的传奇。扩关城,增城堡,设隘口,开凿盘山道,时间的推移,岁月的累积,一步一步编织着紫荆关的完备防御体系。《畿辅通志》载:“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这阵势岂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友介绍,紫荆关有四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
此行有幸亲见南北二门。匾额上那厚重圆润的文字,记录了厚重圆润的思想,也记录了厚重圆润的历史。仰望、追思,让自己走进历史的洪流,感受那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雄奇,品赏那依山面水、巧筑藩篱的壮丽。很难想象,雄踞于此的紫荆关,竟发生过一百四十多次战争。
师友讲,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于是抽调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内外夹击,才拿下居庸关。时间定格在1213年,如此算来,那应该是807年前的事了。还有明代时,蒙古瓦剌部进逼北京,也是攻破了紫荆关才得愿的,那也要追溯到五百多年前了。
如此有故事的一方水土,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回眸。
看着北门内的瓮城,我感叹古人的苦心谋略。从师友口中,我还了解到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设计很精巧。目前虽还能见到一点痕迹,但已看不到当年的面貌了。可这并不影响古人智慧的彰显,也不影响我们的叹服。
要想登临紫荆岭,捡拾古长城的遗迹,需沿山路跋涉。
爬山的时候,没有台阶,属于野登。于是,便有了与山石树木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肆意地疯长着,即便用“形色”查出它的名字,我也记不住。其实也不想记,因为我知道它们都属于大山,属于这片长着诸多记忆的土地。不管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它们已经与“岁月的长者——古长城”融为一体了。
山路很窄,有的近乎没有,即便有,也应该是那些喜欢攀越探索的人留下的足迹吧!向上爬,你要不断接受灌木丛的亲吻。枝枝杈杈的阻拦或缠绕,会让你充分感受到它的热情。不用担心这热情会引起你的烦躁,相反,它会恰到好处地撩拨起你的情怀。
登山,是文明的;而爬山,手脚并用,就显得有点幽默了。看着脚下的碎石,似规律非规律地排列,我在想:当初的人们是如何把这些材料搬到山上来的呢?还是就地取材,而后就地加工?无解,也无需探究答案了。披荆斩棘,我自己能爬到山顶就不错了。
站在海拔770米的紫荆岭上,也便是所谓的山顶。山风吹来,似乎在庆祝着我们的胜利。我的思绪,随着脚下古长城这一岁月的宝藏或称流年的见证物而源远流长。南望,那通向关城的十八盘,依然在那里快活地盘旋,为我们讲述着多少年前的那一个个故事。是啊,内地与北方各族人民沟通的必经之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得留下多少人的感叹与血泪啊!
师友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告诉我,那里就是阿部规秀(日本中将)被击毙的地方。
师友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军抗击敌军的战场。平型关大捷后,我115师主力未及休整,又主动参加忻口战役,经过二十八天的战斗,一举收复了包括紫荆关在内的大片敌占区。
这片大山,这片土地,曾发生过日军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也留下了以“机动伏击”击毙日军总指挥阿部中将及其部下九百余人的胜利凯歌。除此,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也书写出中华儿女的大义凛然。
故事太多,每一段都有它独具的色彩。思绪拉回,还想再看看十八盘。
听师友讲,盘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峡谷中,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再内才是三重门,也就是南门。
关于地理,我不甚了解。但亲见,却着实感到了一种雄壮。
师友讲,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紫塞金城”曾留下“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之颂。我不关心它有多长,有多少座城门、多少座水门,我只知道当时的防守真的让人折服。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水门,见到了水门的木栅栏底座。那圆圆的六个凹槽,不知承受了多少分量,也不知挡住了多少敌人。除此,中午席地午餐的时候,我还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碾盘。我不知道碾盘算不算文物,总之,这里任何一样古迹,都渗透着不可名状的文化底蕴。
从历史中走出,在紫荆岭的托举下,让自己再饱赏一下这连绵的山峰吧!其实春天在这里早已睁开了她的眼睛,很多杏花都已经谢了,静静孕育着青杏。又有数不清的桃花,在那里接续着美丽。远望群山,一棵棵桃树鲜花盛放,就如碧天里的群星璀璨,又如棉被上的碎玉琼珠。蔚蓝的天,白色的石,褐色的土,不知名的树,粉红的桃花,起起伏伏的山峦,还有山下那春耕的人们,一起掩映着历史的悠远。
我疑惑,古长城为何千年不倒,巍然屹立?细想,大概是因为它浸透了全国人民的心血,走过千年,早已凝缩成一种精神了吧!这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勤勉、坚韧、智慧与大义的民族精神可以变成铜墙铁壁,即便是病毒来袭。
站在紫荆关的古长城,我知道,枯萎、萧瑟与灾难已在一点点褪去,阳光、生机与希望正在一片片蔓延。山风伴着轻盈,唤醒了粒粒种子,憧憬着枝繁叶茂,高耸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