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

生育关怀与兵团精神辉耀新疆


 

生育关怀与兵团精神辉耀新疆

──人生杂志社文化援疆走笔

                                              文/曹怀新


 

    有人说,没到过新疆就不知道新疆有多大,这话的确不假。笔者此次作为文化援疆的生产建设兵团之行,真真体会到了新疆之地域宽广。从乌鲁木齐的兵团机关,到库尔勒的农二师,需要飞跃天山山脉;去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农十师,要跨过准噶尔盆地,疆内来去行程竟有2000多公里。

    没有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前,我印象中的兵团人都是传奇式的人物,他们在遥远的边疆,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屯垦荒原、戍守边疆,默默地坚守在祖国的边陲。在我心中,他们与大漠尽头的历史、边塞诗歌中的传说紧紧连接。直到我踏上新疆,见到他们,兵团人才在我的视觉中生机勃勃地活跃起来。

 

荒滩上镌刻出的历史

    走出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我在广场上看到一尊铜像,一位戎马将军,身后是一匹扬蹄奋起的骏马,他一只手拿着望远镜,一只手的手掌伸开向下,指着脚下的土地,似乎面对历史在说:“我们共产党人、我们人民军队的边疆屯垦历史, 就从这里开始。”这尊铜像就是王震。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遵照毛主席的命令,王震带领的10万大军和当时国民党新疆警备区陶峙岳10万起义部队,就地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过考察,王震来到一处戈壁荒滩,命人在这里打下一口井,试试有没有水,一挖下去果然打出了水。于是,部队扎营,垦荒的第一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今天被授予“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石河子市。

    如今的石河子,已由杳无人迹的荒原和3万官兵,发展为拥有65万人口的美丽城市。荒原的开垦,边疆的戍守第一需要的是人。王震在一次视察时,来到军垦第一连,他问指战员有什么要求,一个战士站起来:“报告首长,我们要老婆。”在座的军人们哄堂大笑,这个战士不但不笑还说出了一句顺口溜:“没有老婆没子孙,没有子孙扎不下根。”人们不笑了,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王震点点头,站起身说:“我们是共产党人,要面对现实,这个问题党中央考虑到了,很快就有内地来的女兵加入到我们的垦荒队伍——老婆会有的。”

    很快,从山东、湖南招募来的2.8万名女兵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制定了指战员恋爱结婚的原则:组织牵线,领导谈话,服从命令,不准胡来。今天看来,这四句话带有强烈的战时色彩。然而,就是从这四句话开始,揭开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发展的序幕。

   此后,兵团发给战士路费,准许回家结婚,将老婆带来部队落户。许多人还从家乡带来了更多未婚的七姑八姨,20万军人没见谁打了光棍。

    荒原上的洞房看了叫人震撼。

   在军垦第一连旧址,我看到了当年垦荒部队居住的“地窝子”新房,那是在地上挖的窖坑,坑上用树干、苇帘子和泥巴封顶。地窝子里有十几平方米见方,有一张木棍和苇帘子架起的床铺,据解说员介绍,这已经是当时的“豪华客房”了。荒原之上,先结婚后恋爱的军人们,新婚可以住上这样的地窝子,已是连队里最高的礼遇。婚后的第二天,一对鸳鸯仍要回到各自的男女宿舍。地窝子是已婚夫妇轮流使用的,分居的夫妻,像是天仙配中的董永与七仙女,每每轮到相见时,竟如新婚一样的羞涩。最让我动容的是,最早的地窝子婚房,同样大小的屋子,一张木棍和苇帘子架起的床铺,中间竟然是用苇帘子将床铺和屋子隔成两家。两对夫妻,各住一边。莫说鸡犬相闻,就是那边喘口气,这边都能听见是男是女;这边点个烟,那边都可以见到光亮。艰苦、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长出中国式的边关爱情与婚姻,作为参观者,我的眼睛湿润了。

垦荒军人,在这里用他们的血汗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隽写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兵团计生协,副会长吴玉新告诉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当年的20万人,发展到今天已有260多万人,辖区内有14个师(4个市),所辖175个团场,有4000多个企业和14个上市公司,有7所普通高校和531所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有200多个各类媒体,1300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和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司机构。

   吴会长介绍的情况,使我联想到中国2000多年来新疆的军屯戍边史。从西汉开始,军队屯垦戍边一直沿袭至今,其规模程度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巨大跨越。如果没有这样一支亦军亦民的强大队伍,这块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其稳定发展、坚固国防就无从谈起。

 

地窝子里出生的军垦二代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见到计生工作者和连级以上的干部,基本都是军垦二代。他们的母亲多是最早那批充实到部队里的山东、湖南女兵。兵团计生协会秘书长吴少华就是其中一个,她带我飞过天山山脉,来到位于库尔勒市的农二师计生委,她指着计生委主任邹丽燕说,这也是军垦二代。邹主任笑着说,何止我一个,你看看,我们师这个年龄的50后、60后干部都是呀。据说,兵团各个师的计生干部很多人都是地窝子里走出来的。

    邹主任告诉我,在兵团,计划生育工作更多的不是控制人口,而是服务。这里不像内地,也不像地方,从早年开始,各个团场干部、职工,计划生育都积极响应号召,服从命令。兵团是半军事化系统,执行上级指示是不打折扣的。现在是你叫他生他也不生,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是80后“双独”夫妇,也只要一个孩子,人们的生育理念变了。我说,那你的工作应当轻松了。她摇着头说:哪里呀,现在是民生为本、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计划生育的工作,比以前更多、更细也更重了。以前是盯着育龄妇女的肚子,别提前,别超标,现在要做的事可不那么简单了,人还是那几个人,要管孕前、孕中,要服务到位,这就要与卫生口发生联系,你不能抢了人家的“地盘”,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医政要求必须遵守。你要管流动人口在辖区的计生和生育服务,这就要和公安发生联系,否则他不会听你的话,连上门服务都不会理睬你。为此就要建立数据库,对户籍人员和3个月常住户建立监测。你要管计生家庭的脱贫致富,要管计生人口下岗就业和奖励优惠政策实施。这里面事情就多了,要核实情况,为他上各种保险,为他争取优抚资金等等。我们这里真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

   在25团,我们走进了一个幸福工程示范点──王春珍的葡萄大棚。塑料大棚在北京并不新鲜,但在新疆,这个70多米长、10多米宽的大棚要能扛过天山脚下的严冬却不容易,农业科技解决了棚里葡萄的越冬问题。然而,大棚的造价却要12万元。这对于计生困难家庭的王春珍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她家里全部积蓄只有1.5万元。但是,师、团计生协为她送来了幸福工程项目,还为她申请了1万元的幸福工程贷款,加上政策规定的团场配套资金,王春珍的新品种葡萄大棚建了起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葡萄藤条生长十分健壮。我问她,什么时候能够结出果实、见到效益?她兴奋地说:一年种、二年养,三年见效益。今年是第二年,照这个长势,明年秋天就可以采摘第一批果实,1公斤出棚价就能卖到20元。专家说,产量比预期的还要高。估计3年就可以还掉协会的贷款。王春珍是典型的四川小女人,勤劳,能干。她说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乌鲁木齐上大学,一个正在读高中,缺钱啊,是兵团计生协给了她一条出路。

    邹丽燕说,这是她第一个发放1万元幸福工程贷款的项目点,以前都是几千块,这样大的投入,无论是团场还是困难家庭,几千块线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也让人家对你的项目信心不足。把贷款提到了1万,领导还批评我们胆子太大了,要是不成功,贷款就会打水漂,项目还怎么往下做。这个项目的成功,领导也放了心,以后的贷款都改成了1万元。邹主任说着得意地笑了。

    我们来到22 团的连队计生服务站,桌子上摆的十几本计划生育各种台账,详细地记录了连队全员的家庭情况、人口情况、困难家庭的扶助进展。我们走进了一名协会会员家的院落,院子里架着葡萄藤,青青的果实挂满枝条,小院里还种着西红柿、茄子、辣椒、南瓜,小院干干净净,一派生机勃勃。主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我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收入并不是很多,但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什么是安康?这就是安康!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一定很高。

    22团15连的连长指导员都是军垦二代,而且都是女人,女人做起工作来会有男人没有的味道。在15连的连队大礼堂,连长指导员为我们准备了一台文艺表演。表演者都是连队的职工,听说我们来,在地里放下农活,赶来演出。他们都是50岁上下的人了,有的已经60开外。节目有舞蹈、快板、三句半。大家兴致勃勃,精气神十足,即使台上忘了词,也没有沮丧之意。指导员告诉我,这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也是平时自娱自乐的节目。连队协会把大家组织起来,释放了能量,锻炼了身体,也增加了凝聚力。我问指导员,她和连长薪资多少,她说年薪3万元。这在新疆,与地方相比,收入可并不高啊。但是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兵团精神,它写在每个连队的墙上,也写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吴少华秘书长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她说:兵团是个大熔炉,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党叫干啥就干啥。以前,很多人在山东、河南、山西、甘肃老家都有很强的生育愿望,到了兵团大家都响应上级号召,不叫生就都不生了。兵团人的精神还是老一代垦荒人的传统在沿袭。这里收入抵不上内地,大家留在这里,凭的就是奉献精神。

 

生育传承希望 责任牢记心中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感到兵团人似乎有着一丝隐忧,兵团的人口增长每年下降,有的师团甚至到了负增长。这里和内地的确不一样,特别是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大不相同,人们没有强烈的生育欲望,生育与人口繁衍呈现出“兵团式”的特殊状态。我走过的农二师、农八师是这样,在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农十师也是如此,农十师计生协的仇云燕也有同感。但是,无论怎样,计生工作者的职责,执行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责任心,丝毫不受影响,她给我讲了一个计生家庭脱贫致富的故事。

农十师186团,冬季严寒持久,夏季短而干旱,年均气温4.1℃,年均8级以上大风37.7次。42岁的邹梅花,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上大学,小女儿上高中,她家离中哈界河仅有50米之遥。恶劣的环境,反常的气候使她的辛勤劳作常常是付出远远大于收入,每年的收入仅仅能解决温饱,孩子上学需要钱,家里生活需要钱,发展养殖也需要钱……农十师计生协开展的“救助贫困母亲”活动给她送来了2万元幸福工程项目贷款,夫妇俩买了70只羊,购打草机、建青贮池,自己动手盖起了标准化圈舍。在师、团计生协的支持下,邹梅花3年打了翻身仗,家庭收入从最初的2800元达到27800元,收入增长了8.9倍,人均收入达7000元,比当地人均收入4700元还高出2300元。如期偿还项目贷款后,邹梅花没有忘记贫困之中的连队乡亲们,看到她家养羊致富了,连里的职工有人也想干这行,邹梅花和丈夫主动上门解情况,向新职工无偿提供生产母羊,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变成了全团的养殖基地,大家共同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仇云燕没有过多地述说农十师计生协在邹梅花脱贫致富中做了多少工作,但我知道,大量服务性工作都深藏在故事的底层,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名字,他们都叫兵团计生人。

   “兵团计生人”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圈子里流传着一个名字,她叫高兰英,是农十二师五一农场的计生办主任。在推广使用《兵团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软件》试点工作时,她发现这个软件仅仅是个基本框架,要想很好地反映出计生工作和适应日常业务运转,必须与法规处和软件公司沟通修改。为了测试软件的准确性,她不怕麻烦,认真核对,连工程师都佩服她。一次测试中,她把反馈信息上传给工程师,认为数据有误差,需要修改。但工程师却认为没有问题,高兰英将逐人逐户核对后的数据上传给工程师,并告诉他,这个软件一旦使用必须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如果数据不准确,它还有什么价值,要做就把它做好。工程师被她所感动,认真核查后,认可了她的检测结果。对她说:“你真是太执,太认真了,我真服了你了。”测试期间,高兰英的视力由近视500度加深到了900度,共提交了1800条反馈信息。信息软件顺利通过兵团计生委验收,并在全兵团展开运用。

    高兰英的事迹举不胜举,她解决育龄妇女治病住院费用,救助基层计生专、兼干,为计生困难家庭申请贷款,她做的事处处闪烁着计生工作者“生育关怀”的神韵,让许多人听了动容。问她为什么这样干,她说为群众办点事,只图把计生工作干好,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高兰英能清楚地记住每个连队,每个单位计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却时常记不起丈夫、孩子对她提出的要求。父母年逾古稀,身患多种疾病,她却没有时间陪伴他们。为了计生事业,高兰英可以说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合格的母亲,也不是父母称心的小棉袄,但她却是一名优秀的计生干部。

    结束文化援疆的采访之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兵团的计生队伍乃至260万建设兵团的群体,让我从内心由衷地升起感佩之情。他们是自西汉以来,新疆屯垦戍边最为可歌可泣的一代人,不,应当说已经是两代人。临别时,兵团人告诉我,那些仅存不多的当年屯垦官兵,自从来到他们为之开垦的土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一步,更有许多人将尸骨埋下时,也没有到过乌鲁木齐,甚至连师部都没有去过。在此,笔者与人生杂志社谨以此文,向那些在世和去世的英雄们致敬。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lifechina1981 或查找公众号 人生网 即可。